中国消防网 - 中国消防行业门户

浅谈我国防火监督体制的建设

分类: 消防要闻 标签:

浅谈我国防火监督体制的建设

一、基本概念介绍

防火监督体制是指为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由国家建立的一系列针对火灾防控进行监督管理的制度和体系。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消防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消防监督机构的设置与职责、消防监督检查的程序与方法、火灾隐患的排查与整改等内容。其目的在于确保各类场所、单位遵守消防安全规定,及时消除火灾隐患,保障社会的消防安全环境。

二、具体操作方法

  1. 法律法规制定与完善
    • 国家不断修订和完善消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明确各类场所和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与义务。例如,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需向消防机构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合格后方可营业。
    •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消防规范性文件,细化消防管理要求,使消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 监督机构设置与职责
    • 设立专门的消防监督机构,如消防救援机构等,负责辖区内的防火监督工作。这些机构配备专业的消防监督人员,具备丰富的消防知识和执法经验。
    • 消防监督人员按照职责分工,对不同类型的场所进行分类监督。例如,对人员密集场所重点检查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有效等;对易燃易爆场所着重检查防火防爆措施是否落实等。
  3. 消防监督检查程序
    • 日常监督检查采用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检查按照规定的时间周期,对辖区内的单位进行全面检查;不定期抽查则针对重点场所或存在消防隐患苗头的区域进行突击检查。
    • 检查时,监督人员严格按照检查标准和流程进行。首先查看场所的消防设施配备情况,如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消火栓能否正常使用等;然后检查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被占用、堵塞;还要查看电气线路敷设是否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等。检查过程中详细记录发现的问题,并出具检查记录或责令整改通知书。
  4. 火灾隐患排查与整改
    • 火灾隐患排查是防火监督的重要环节。采用多种排查方法,如实地查看、查阅资料、询问员工等。对发现的火灾隐患进行分类评估,确定其危险程度。
    • 对于一般火灾隐患,责令单位限期整改,并跟踪整改情况,确保隐患消除。对于重大火灾隐患,实行挂牌督办制度,明确整改责任人和整改期限,督促相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整改完成后,进行复查验收,确保隐患彻底整改到位。

三、注意事项

  1. 监督人员专业素质
    • 消防监督人员要不断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定期参加培训,更新消防知识,掌握新的消防技术和法规要求。
    • 严格遵守执法程序和纪律,公正、公平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杜绝执法不公、以权谋私等行为。
  2. 单位主体责任落实
    • 各类场所和单位要切实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不能将消防工作完全依赖于监督机构。要建立健全内部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消防安全职责。
    • 加强对员工的消防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
  3. 整改措施有效性
    • 在火灾隐患整改过程中,单位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确保整改措施能够真正消除隐患。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敷衍了事。
    • 整改完成后,要进行自我评估和复查,确保整改效果长期稳定,防止隐患反弹。

四、实际案例或建议

例如,在某商场的防火监督检查中,消防监督人员发现该商场部分疏散通道被货物占用,消防设施存在损坏现象。监督人员立即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要求商场限期整改。商场负责人起初对整改工作不够重视,整改进度缓慢。经过消防监督人员多次督促和指导,商场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组织力量进行整改。清理了疏散通道的货物,修复了损坏的消防设施,并对员工进行了消防安全培训。整改完成后,商场的消防安全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建议各地进一步加强防火监督体制建设的信息化水平,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火灾隐患的动态监测和智能预警。同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如与住建、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消防安全监管合力,共同维护社会消防安全。